2011年9月21日 星期三

第玖章 佛教文化中的道德修養 結語

結語
  如上所述,一個人在舉止動作、言語交談時斯文有禮,
則對自身的善業和修為都會有所增益,在現世中不但會被視
為一位有修養的人,還會博得大眾的讚許,而在後世中也會
因此而得到富樂。
  不能做到上述所提的法則,且不修口德者,則會因言談
欠缺謙恭,口無好語而被視為粗野之人。
  在從歷代祖宗因襲承續而衍傳下來的教法中生活著的
緬甸人民,是身、口、意業都具素養,而且是和平而利樂的
人。
  在這裡生活的男人,從幼童時期,就開始得到僧院教育
的薰陶,大家都是文明而有禮的。在古代的賢聖大德如摩訶
迪剌溫達尊者、摩訶剌塔大剌尊者等人的筆下所寫出來的格
言、詩歌等,從久遠的年代開始,就成為了僧院教育中使用
的「公民道德」教材。在我們這裡的沙彌都曾受到「沙彌十
戒」、「戒懲」和「僧行」的教育,對樂住戒法、食法、言談,
乃至最基本的上廁法都在訓導之列。身、口、意的道德修養
是建立在「慈」的觀念上,故師長們對在青少年訓導、教育
之時,對「慈」的認識和培訓,都做到了不遺餘力的灌輸「尊
老、敬友、愛幼」,這是緬甸人民承襲自傳統的寶貴遺產!而
且至今仍能將之繼承和保存,亦寄望年青的一代,更能將之
發揚光大!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